王维(约701—761),字摩诘,世称“王右丞”。山西蒲州猗氏县人。唐代诗人、画家。王维工诗善画,博学多艺,所作诗声韵和谐,意境高远,造诣独到,苏轼曾盛称其为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。本书在清赵殿成《王右丞集笺注》基础上进行整理。赵殿成本原按体分编,此次整理打破原集序次,按编年重加排比,其原集编年、注释之误,有据者即加订正。校堪以宋蜀刻本、述古堂本等为主要校本,参以元、明、清诸本,各出校记说明。书末附录传本误收诗文、事迹资料汇录、诗画评论及《王维年谱》、王维集版本考等,以便读者参考。本书为本局一九九七年版《王维集校注》修订重排本。作者陈铁民先生在原书基础上对新排本做了全面修订,对全书的注释、校勘做了大量订补,对部分王维诗文的编年做了调整,并根据新出史料,相应调整了本书所附《王维年谱》等资料的相关内容,使此修订本在编校质量及学术含金量上有了较大的提升。
《毛诗名物图说》,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学者徐鼎历时二十年完成的。全书共有九卷,按照鸟、兽、虫、鱼、草、木的顺序加以编排,涉及《诗经》中的各类名物多达255种。每种名物独立成篇,置图于上而注释于下,图片精美,运笔严谨,状物逼真,富有生活气息,注释则在搜罗典籍、列举前人成果基础上加以案断补充,可以说,这种图、文结合的形式,既使内容显得形象生动,又不乏学术性和知识性,同时,对读者更好地理解《诗经》原文也很有帮助。此次整理,以乾隆三十六年坊刻本为底本,以国图所藏稿本为校本;引用文献中的明显讹误,据原始文献校改;对原文中的生僻字词,施以简要注音或释意。全书采用双色印刷,版式精美,装帧考究,适合阅读或收藏。
《宋词选》堪称宋词选本中的经典之作。选本打破了《宋词三百首》等注重音律词藻的选词传统,更重视词作的思想内涵,故选本中稼轩词选得最多,其次是东坡等,对欧阳修、晏殊、柳永、晏几道这些词人,也更注重择明快者而录之。同时,注释详尽,评述精辟、清晰,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宋词的迷人风采,使读者得到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美的陶冶,而且有益于养成对历代词作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,故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。
吴铮强 著
寻宋,就是寻求那些被强大的士大夫书写屏蔽的,散落于历史遗迹中的微弱历史信号,以此补充、丰富乃至重构宋史的叙述脉络。
寻宋的漫长旅行,隐藏着对历史文本的不信任,以及用地理空间、文物遗迹、历史记忆重构宋史叙述的期待。
本书作者用一年多的时间,行程十万余里,寻访北宋留存至今的碑刻、摩崖、寺观、遗址,探访重大历史事件、著名战役发生地,并以此为脉络,形成另一种视角的宋史叙述。本书既记录文物遗址的现状,也关注现代生活的市井烟火,两下对照,生发出对沧桑变迁的深沉感慨。在寻访和考察中,发现被传统历史叙述遮蔽的细节,探索重构宋史叙述脉络的可能。
本书以有声有色的87版电视剧《红楼梦》36集为门径,一路风光旖旎,来到蕴藏丰富的原著,寻绎弦外之音及传统文化与习俗,融入生命的理解,试解“其中味”。秉承“整本书阅读”理念,内容涵盖传统知识讲解、文化内涵挖掘、诗词句精选赏析,等等,不仅让你知红楼,而且让你论红楼、用红楼。
本书是系统地述析中华民国军事制度的史学论著。史料翔实宏富,多为首次披露。合理整合通论性研究与专题性研究,立论精当,结构完整,突破了史学界因循沿袭已久的一些传统结论,许多见解和论断具有创新意义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,借鉴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,对军事制度进行跨学科、全方位的研究,横立门类、竖写历史,构建起民国军事制度史的框架结构与体系。书中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,对于当代制度构建颇具启示意义。
葛兆光先生是一位具有宏阔学术视野和透辟学术眼光的通人。在孜孜不倦地进行本土学术问题考察研究的同时,他将视野时时投向海外,通过广泛的跨域对话,深度参与最前沿的学术争鸣,别求新声,绍介新知,从而丰富观察中国问题的视角。《侧看成峰:葛兆光海外学术论著评论集》就是他这一长期努力和成果的体现。
在本书中,葛兆光先生从其一贯主张的“站在近代中国问题研究延长线上”的四个研究角度,即“时间缩短、空间扩大、史料增多、问题复杂”,尤其是统摄全局的“问题复杂”的视角出发,采取书评这一形式,与近代以来海外中国问题研究领域的一流学者们,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对话。从卜正民等“哈佛帝制中国史”编写中体现的新思路,到许倬云《华夏论述》中提出的大历史、大判断;从近代日本学者对中国“周边”带“学战”性质的考察,到植物学家约瑟夫·F·洛克深入中国边陲考察纳西文化的“苦行孤旅”,都基于本土研究者的立场,报以热烈的关照,施以敏锐的观察,加以热诚的绍介,当然,也不乏冷静而严肃的质疑。藉助这种对话的形式,完成了自己的学术思考,显示了强烈的预流意识、清晰的求真意识和自觉的通人意识。
本书较全面地展现了葛兆光先生对海外学术论著的观察和思考。
8
《养出元气满满的孩子》主要围绕当下的国学教育展开,从传统文化视角讲述并剖析家庭教育、礼乐教育、戏曲教育、经典阅读、师生关系、亲子关系、夫妻关系等方面内容。书中细致展现了三个孩子的经典学习及生活片段,以亲身经历体悟传统文化对人生底蕴养成的巨大影响,在生活实践与教养孩子中,寻回亲子两代的身心安然,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说服力。同时也省思固有文化在新时代的意义与价值,对处于教育迷惘期的家长颇具参考价值。
(统筹:陆藜;编辑:思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