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书的主要目的,在于透过思维方式的研究,深入了解中国哲学的根本特点。掌握了中国哲学主体思维这一特点,或许有助于理解一般所谓主体性问题。同时我想表明,思维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...
曹雪芹留给后人的《石头记》仅八十回,但带有脂砚斋批语。这部书看似不完整,实际上在前八十回中已交待了八十回后的主要情节和结局,已形成完整的故事。《石头记》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...
本书分为四个部分:第一部分,是对自北魏至唐代的均田制的研究。对均田制的历史渊源、产生的社会原因和条件、均田制的性质、土地授受方式与实施范围、均田制的演变及其废弛等进行了...
安奉有佛舍利的五重宝塔,早年流失海外,2007年4月,由海外爱国华人王崇仁先生抢救回国。五重宝塔由海外回归后,考古、佛教、文物等各界专家学者,围绕五重宝塔的始制年代、舍...
作为《中国民间诸神》的姐妹编,本书可能有更广泛的读者,因为本书所收神祗的范围扩大了很多。编者尽自己力量所及,把古代文献中所能找到并有一定查询价值的鬼神名目搜罗起来,经过筛...
本书按照时间顺序,列条1100余件叙述世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,始自人类的起源,止于20世纪末。
本书是采取传统的纪事本末体形式,立条列述世界历史上重大且对...
根据诸多道经以及相关历史文献,我们可以发现,明代中叶以来道教思想流迁所具有的三大特征:第一,运用三教理论来讲述内丹操作规程;第二,在上层社会相对冷落道教的时候,民间下层却...
任何一种思想主张的形成和发展都与时代的政治背景、历史文化环境密切相关,道教思想也是如此。故而,只要我们回归历史,那就会发现,从南宋到明代初中叶,道教思想具有了许多新的特色...
隋唐五代北宋时期,道教思想发展的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乃是“重玄”哲学的日益完善。
本书为《中国道教思想史(第2卷)》,包括第三编隋唐至北宋的道教思想,主要介绍了...
研究道教思想史有助于深入认识道教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社会作用,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;有助于发掘传统思想资源,建立新的人格完善理论,为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...
《中华药海(精华本)》是一部大型中医中药学综合性工具书。
全书约480万字,共介绍我国常用中药751味,古今选方7000余首;内容上分为解表药、清热药、泻下...
《东方哲学史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徐远和、李甦平、周贵华、孙晶主编。该书共分为“上古”、“中古”、“近古”、“近代”、“现代”五卷,除“总序”、“附录”、“后记”外...
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开端,也是中国文学的第一个高峰,这已是文学史界的共识。20世纪以来众多文学史著作,一开头,总是一章或几章,记述先秦文学,而其编撰框架,大体总分列为原始...